人手手否能算作是劳动资料或者生产工具,或者两者都不是。
今天读了《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其中关于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的定义引发了我的疑问,”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它是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第9页),”生产工具也叫劳动工具,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第10页)。
今天读了《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其中关于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的定义引发了我的疑问,”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它是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第9页),”生产工具也叫劳动工具,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第10页)。
没想到这里竟然支持markdown语法编辑,挺方便的。
关于这一点,我暂时还没有更加系统的理解。但我曾有印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中谈到过该问题。
马克思在“第五章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中提到:
于是,马克思得出一个结论:“劳动者直接掌握的东西,不是劳动对象,而是劳动资料”。但是,在这里马克思提到一个作为与这一结论有所不同的特殊情况,即最原始的采集劳动的情况。马克思说:“这里不谈采集果实之类的现成的生活资料,在这种场合,劳动者身上的器官是唯一的劳动资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手作为人本身的器官,只有在一定特殊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作为劳动资料出现。而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劳动资料主要指的是具有“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属性的自然物。纵观马克思的《资本论》,其中所提到的劳动资料也都是具有不同属性的自然物,这些自然物作为人本身器官的延申,帮助人发挥更多的力量。
收到谢谢。
为什么生产力的三个要素是:1、劳动者,2、劳动资料,3、劳动对象,而不是两个,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被生产资料包括,那为什么不直接说生产力的要素是:1、劳动者,2、生产资料?
以下接引自《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的一切物质条件。它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第十一页。“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它是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第九页;“劳动对象是指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第八页。
因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必须既有劳动资料,又有劳动对象才能进行生产。如果只说生产力的要素包括的是”生产资料“,就不能同时概括这两个方面了。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都属于生产资料,但是它们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它们两者的定义,也能在《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中找到。
劳动对象是指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它是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很显然,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劳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就拿炒菜的劳动来说,锅铲、炒锅、灶台、燃气……就是劳动资料,食物本身就是劳动对象。如果只是说生产资料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就不好区分它们在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不同的作用了。
我的一些历史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就举个例子吧,那天正好是儒猪宣布全国脱贫,我和我爸从乡下回来,他戏谑地笑了笑,向一片破旧的人烟稀少的村庄指了指说,那片都没脱贫。
先说第一个问题,周恩来的反革命历史
1.他本来就是旅法参加工作的,他在旅法期间还和出身官僚地主家庭的千金张若名谈恋爱,可见其生活作风就不检点。之后这个张若名更是在共产党内争名夺利失败后就直接退出了共产党,当资本家去了,周恩来最后竟然是同她和平分手。
2.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未及时转入公开武装斗争,而是继续留在武汉与汪精卫妥协。后来搞的所谓“八一南昌起义”,实际上全部依靠的都是国民党的旧军队,虽然是国民党左派,但阶级性质和工农红军有差别。而且周在这次武装暴动中配合的将领,什么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原来要么是国民党的军阀头子出身,要么就是军阀习气严重的新头子,还有对国民党妥协投降倾向极其严重的旧军官。因此,南昌起义本质就是一场旧军队暴动,根本也没获得什么成果,结果是一路溃散、败逃,甚至贺龙一个人逃走去当山头大王了。
3.土地革命战争开始以后,周恩来一直不和毛主席是一路人,向来喜欢和旧军官、军阀以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接近。周恩来后来支持了王明一派的崛起,他【在掌握了共产国际发给中共的若干电报后, 采取了“选择性上报、部分扣押”的手法,向下属及红军干部隐瞒国际的真实意图,利用信息垄断加强自己与王明的“合法领导”地位。 他公开执行王明错误路线,并打压异己,包括对毛泽东在江西苏区实行的游击战、农村包围城市策略进行批评与排挤。】
4.红军长征到陕北时将国民党原打算用来开采玉门油田的设备缴获了,用来开发陕北油气资源丰富的延长油田。结果周恩来搞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政策,甘做国民党的附庸,把油田设备又拱手送给了国民党。
5.1941年蒋介石猖狂地发动反共的皖南事变,【事件爆发后,周恩来代表中共向国民党提出抗议,但在多个公开与内部场合,他竟然发表所谓: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的言论。这句话的意思原本是家中兄弟内部争吵,也要共同对付外敌,但用于皖南事变这种血的背叛上,就严重模糊了敌我界限,把白色恐怖与血腥屠杀轻描淡写为“内部矛盾”。这不是单纯的“修辞错误”,而是周长期以来“统一战线至上”“调和主义”的真实流露。在国民党屠杀共产党人、公开毁约的情况下,他仍用儒教修辞回避敌我矛盾,把阶级斗争削弱为“家庭纠纷”,实际上是用改良主义逻辑来否定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这是典型的民族主义压倒阶级斗争、“稳定大局”高于阶级清算的右倾投降路线体现。】
6.在抗战结束后对国民党一直抱有幻想,不愿意做武装斗争准备,总是强调谈判解决。
7.建国后搞新税制改革,说什么要私有制企业和公有制企业“平等对待”,【一方面打社会主义旗号,一方面通过税收、奖励、让利等手段“引导资本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结果是搞“和平演变”路线,让资产阶级养精蓄锐。】
8.毛主席提出要大跃进,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周恩来就大唱反调,串通其他一帮走资派反对大跃进,搞所谓的“反冒进”运动。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党和人民群众热情高涨,1957年毛主席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准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在此背景下,提出 “跃进”的方向,是要通过发挥群众积极性,加速建设,向帝国主义国家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很快,以周恩来、陈云、李先念等为代表的国务院领导班子中部分人却开始质疑“多快好省”的可行性,担心搞得太快、基础不牢,主张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就是所谓的“反冒进”。】
【1956年底到1957年初,毛主席提出要大跃进,要快,要干!但国务院系统(由周恩来总理领导)对毛的号召持保留甚至抵制态度。
周恩来在国务院工作会议上,多次提出 “步子不能迈得太大”、“建设要务实求稳”、“计划要可控” 等看似“科学”的说法。
陈云、李先念等在经济部门内部也力主“节制冒进”,周不仅没有压制,反而公开支持,并在国务院系统推行所谓“反冒进”政策。
其间,中央各部委纷纷开始削减生产指标、推迟重大项目、限制地方积极性。
这实际上形成了与毛主席“鼓足干劲”号召针锋相对的一个“右倾保守”的官僚主义集团。
周恩来非常善于用“务实”“科学”“计划”“技术”这类听起来中性的词汇掩盖政治路线斗争。
他主张通过“严格计划控制”、“依靠专家管理”、“限定投资规模”等手段来“防止盲目冒进”,但实质上是:削弱了群众路线,限制了基层干劲,压制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革命热情和突破性尝试。
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对“反冒进”进行了严厉批评,指出:
“冒进不是错误,错误的是反冒进。”
周恩来在这之后被迫作了检查,承认自己对“大跃进”理解不够,态度不积极。但要注意——这并非他真心认错,而是服从组织决议的表现,骨子里仍坚持原有路线。
正如后来他对“大跃进”中某些“浮夸风”现象大加指责,但从未正面肯定“群众运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方向。】
9.扶植不肯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上台,让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周恩来利用林彪这个形左实右的大反动派暴露面目的事件,将林彪一派斥为“极左”,说林彪问题是左倾,借以安插大量右派分子上台掌权,加强走资派力量。其中最重要的一招就是提拔邓小平当国务院第一副总理。【1975年是决定性一年。周恩来以“病重无法工作”为理由,亲自提议邓担任第一副总理,主持国务院、军委日常事务; 邓一上台,就开始贯彻他的“整顿”路线——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生产、讲秩序”,全面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基本路线。 邓甚至提出“全党要安下心来搞四个现代化”,舆论开始出现“拨乱反正”的苗头。周恩来此时起到的作用,就是为党内资产阶级复辟路线找到一名“合法接班人”,并通过自己还在的政治威望为其“遮风挡雨”。邓小平代表的是刘少奇那一条修正主义路线的延续者;周恩来通过恢复邓、安排其“整顿”,实际上在否定文化大革命、否定继续革命理论、否定群众路线。】
其他的事件还有很多,先讲这些吧。
这个问题的都觉得过于低级了,数据从哪来的呢?为什么不直接说三亿算了。让我不禁想起一个可笑的资产阶级御用文人,搞了一个“共产主义黑皮书”,说什么一亿人死于共产主义,数据来源则是根本没有,全是主观捏造。和这种家伙辩论都是浪费时间。
丁抒的一本书,以及一些自由派的黑文章把三年困难时期中国总人口减少三千万说成毛害死的人
好像很少见到你在论坛发言,建议多和大家聊聊,或者也写个自我介绍。你成为正式用户后,就可以在人民广场和大家交流了
现在中国广大的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足以证明一切吗?86.7%的人月收入低于五千元,有六亿人月收入不到一千元。这都是官方统计数据,后半句还是李克强说的。资本主义复辟确实是让一部分人生活好起来、富起来了,而且是极端的富裕,那就是资产阶级(尤其是官僚垄断资产阶级)。中国是世界上奢侈品消费最多的国家,全世界奢侈品有40%是中国人消费的,从这里确实可以看出,一小撮人确实生活很好、很富。
发家致富,不剥削穷人不富。资本的积累,在一端是财富的积累,在另一端是饥饿、贫困、劳动折磨的积累。发自己的家,就要败别人的家,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能否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人类的以经济基础为基础的,思维运动的多种系统的和不系统的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人类对于客观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程度,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对于当时的生产关系的反映,这些反映受到当时的生产关系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着当时的生产关系的维持或者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