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罗钦顺的宇宙观是什么样的?
2.问:罗钦顺如何反对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说教?
3.问:罗钦顺如何反对王守仁的良知说?
4.问:罗钦顺的认识论最后是怎么又回到唯心主义了?为什么会这样?
5.问:王廷相的宇宙观是什么样的?
6.问:王廷相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上表现出什么特点?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7.问:王廷相的气种学说反映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有什么缺陷?
8.问:王廷相的认识论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最后还是承认了变相的天才论?
9.问:罗钦顺、王廷相对于三纲五常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罗钦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的,物质是自己变化,自己运动的。一切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气,除此之外没有东西。在理和气的关系上,他认为理就是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同事物本身联系的,不同的事物的理有不同的地方,而事物向别的事物转化也有一定的理,有其特殊性。对于理学所谓的万物都体现一个三纲五常的观点,他认为是非常荒谬的,是硬将人的想法套在别的事物上
罗钦顺出于市民阶层的人文主义思想,认为人有情欲是理所应当的,和喜怒哀乐一样,是人的本性。因此,对于“存天理,灭人欲”,他就认为因为其禁止了人的欲望,是办不到的。
罗钦顺从唯物论的认识论方面反驳了王守仁的良知说。他认为如果把良知当作“天理”,那么山河大地、草木金石这样的物质既然没有“良知”,也就成了没有其本身的规律、完全由人主观制造出来的东西了。罗钦顺在揭露了王守仁“良知”说的唯心主义实质后,还说明了“见闻之知”,主张认识事物才能获得知识。但他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很深,认为人的心中本身就具有“万物之理”,还是落入了唯心主义中。
虽然罗钦顺在认识论上反对陆王学派的良知说,主张重视“见闻之知”,但由于他收程朱理学的影响较深,接受了理学中“理得诸天而具诸心”的唯心主义观点,所以认为人的心中也存在天地万物之理。于是,他就接受了所谓的人心中自有天地万物之理,而所以不能贯通只是由于有私心所蒙蔽,只需要格物致知:研究物理,便可以解开蒙蔽。而通过格物致知解除蒙蔽后,人也就不需要一事物一事物的去“格物”,也就是认识,而只需要尽心知性,发明本心就好。于是,他就在认识论方面滑落到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方面去,宣扬在心中追求万物之理的逻辑了。
王廷相主张事物由于具有不同的“气种”而存在着不同的性质,但同时又认为一定的事物由于其“气种”是一定的,因而性质也是永久不变的,最终陷入了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宿命论。
王廷相有辩证法的思想,认为“理”不是永恒不变的,是会随着事物自身的变化而一同发展变化的。在自然方面,他说“山川海渎,有崩亏竭焉;草木昆虫,有荣枯生化,”“乃谓道一而不变,得乎?”在社会历史方面,他通过从禅让到放伐、从井田到郡县的变化,指出过去的东西不能适合于现在,道理也不能永远不变,要因时制宜。“一理安可以应事,盖万事有万事之理。”
他们虽然在自然观上反对程朱陆王的唯心主义,但是对于理学的核心三纲五常并不反对,甚至还要加以维护,认为只讲仁义不修武备不行,但是用三纲五常来欺骗劳动人民还是有用的。因为当时阶级矛盾相当尖锐,这些偏向法家的人物也要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而采用儒家的道德纲常了,因而也不敢批判孔老二,还要人们学习“圣人之道”。
王廷相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上表现出来他对保守派的儒家是批判态度,对于历史上搞革新变法的法家是肯定态度。比如对秦始皇他就评价“儒恶秦郡县,私也”,然后儒家骂秦始皇行郡县制是为私,他就驳斥说:“势也,非秦也,虽一人之私也,天下之民利之,则天下之公也。”他的这些态度反映的是他的历史进化观点,认为要根据时事的变化来改变治理国家的方针策略,“法久必弊,弊必变,变所以救弊也”。不过作为地主阶级,他还是在评价人物的时候认为有比一般人高明的圣人。
因为张居正是地主阶级,有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维护封建专制的一面,所以要通过鼓吹封建迷信来欺骗劳动人民,如果彻底反对封建迷信就违背自己的阶级利益了。
他对迷信的矛盾态度是,一方面,由于他是法家中小地主阶级,出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的,他反对天命鬼神,认为神仙、天人合一、风水等等都是胡说,有无神论的思想;另一方面,由于他是地主阶级,出于维护封建专制、欺骗劳动人民的目的,他也会宣扬迷信。张居正自己就供认说,讲天命鬼神不是因为真的相信,而是为了“设教”,为了欺骗劳动人民以维护皇权统治。(“大抵神道设教,用以诱导愚俗,阴翊皇度,圣人所不废。”“智者唯心知其意,而毋泥其说,则可谓明也已矣。”)
7.张居正军事改革:
经济上保证军费:
清查冗兵,整顿腐败节省军费
实行一条鞭法采取货币地租,改用银子发军饷,保证军饷来源稳定
政治上强化中央:
一条鞭法将军饷改为中央支付,限制地方军权
派遣文官担任“监军”,限制武将以防割据
主张武将轮换,分兵制衡
军事上巩固边防。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顺应当时历史发展,调整剥削制度。1,把赋税改为征银和采用以银代役,促进和刺激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作物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2,把按户、丁派役转向按丁、地派役,把差役改为雇役,为国家增加剥削,但是使一部分劳动人民有可能相对地摆脱封建国家的劳役(贫苦的农民和佣力自给的工匠,还有商人,都因为没有土地免去了差役。而大土地所有者逐渐转向工商业投资),松弛了人身控制,符合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削弱的历史趋势,刺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市手工业也有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
张居正认为宇宙的空间和时间都是无限的。“太虚无穷”,宇宙空间是无穷无尽的;“天道”“本无所谓始”,“无所谓终”,时间没有起点和终点。而构成物质世界的阴阳二气“环之无端,推之不穹”,运动一直持续,无始无终。
张居正虽然相比于如家大地主来说,坚持走法家路线,在哲学上坚持唯物主义思想。但是他毕竟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份子。同样作为剥削阶级的他,出于法家地主的角度,在看到明王朝统治的危机后,想要防范于未然,在人民未进行大规模起义前挽救濒临灭亡的明王朝,给明王朝续命。所以他对于农民革命也是一个敌视的态度。并且,张居正在镇压农民革命方面非常直接,他还有一套专门用于镇压农民革命的理论,受到地主阶级的重视。张居正在看到江南地区各地农民纷纷起来造反,封建统治濒临危机时,就害怕要爆发像元末那样的大规模起义。所以他就要对农民革命进行坚决镇压。如当时“群众娟起,至入城市,劫府库”,居正“得盗即斩决”,并且还“追捕其家属”,表现出他坚决与人民为敌的一面。此外,从张居正对待鬼神之说的态度上也能够看出,他是站在农民革命对立面的。他即便明白世上无鬼神一说,但是也说“大抵神道设教,用以诱导愚俗,阴翊皇度,圣人所不废。”就是要用鬼神这一套来欺骗农民群众,维护封建统治。
反对天是有决定意志的最高主宰,反对世界是由神创造的。认为天是不断运动的气体是物质性的,认为人和自然的力量是可区分的,认为自然现象的变化不能干预人事。关于埋葬风水迷信,他认为是没有根据的无稽之谈,认为埋葬只是把死人埋到土里不把尸体放地上给人看到就行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意义,这是破除世俗迷信无神论的思想。
1.张居正的宇宙观是什么样的?
答:张居正认为宇宙的空间和时间都是无限的,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是无始无终的。
1.问 @三水: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是什么主张?这个主张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为什么他会提出这种思想?
2.问 @cedar:王艮的安身之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后来发展成了什么哲学?这反映了哪个阶级的要求?
3.问 @ame :王艮的爱己爱人说,反映了哪个阶级的观点?这实际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4.问 @渐晓霜:李贽的出身背景如何?他为什么能坚持遵法反儒?
5.问 @luanma:李贽尊法反儒的特点是什么?
6.问 @暨和:李贽的的宇宙观是什么样的?
7.问 @十月的风:什么叫“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百姓日用即道”是从王阳明那里产生的,但是他发挥了自己的解释。是王艮的唯物主义的主张。认为“道”就是老百姓的日常活动。能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就是学问、真理,不能解决的就不是。不把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看做学问,认为圣人之道要以百姓的日用为标准。他之所以能提出这种思想,是因为他出身低下,而且终身是个平民,接近各阶层的劳动人民,能反映广大农民和小生产者的愿望和利益。
王艮的安身之学提倡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做到不舍己为人也不害人,做到人己兼顾,他认为要自己安身,必须做到让别人安身,尊重别人,反对统治阶级剥削人民,要求维护小生产者自身利益,体现了平均主义幻想。这种思想后来发展为互助主义哲学。王艮的安身之学反映了广大农民和小生产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