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徐禾》11月11日晚学习感想:

遇到的问题:第16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感觉这里不是特别能理解“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我按照之前的印象,总觉得是物质要对着精神的。大家是这么理解这里的呢?

一些感想: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往往也只能想起它。但是,劳动资料实际上的定义是: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其中不仅有生产工具,还包括道路、土地等条件。
“……由旧的生产关系的长期存在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主要是落在作为生产力首要因素的劳动者身上。”之前一直看的、多是从阶级角度去分析劳动者遭到压迫。这里第一次见到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有点惊讶。
“随着生产的发展,被用来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产品的品种和数量也会越来越多,同时分配、交换、消费的方式,也要相应地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就比如在私有制社会形成以前、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生产还很不发达,不能满足每个人最低的生存需要,所以要求人们必须协作并实行公有制的分配。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最低需要被满足了,也就产生了私有财产的基础。由此发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开始解体,而掌握了畜牧业的男性,则在分配方面掌握了主导权,取得了更多的财产,进而也在交换和消费方面占据主导。
“分配、交换和消费。固然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决定的,但是它们也反过来影响生产的发展。”其中消费影响生产,并不是仅仅像纳粹那种庸俗理解的“某地方爆红带来了消费的增加,进而促进了生产、GDP的增加”。就比如铁路,它的消费同时带来了种种生产方面的需要,如铁路零件方面的需要。同时它还会连通一些过去比较偏僻的农村,也给那边带来了一些农机之类的需要。现在来看,就比如说电脑。电脑的消费和使用也就带来了种种生产需要,如电脑零配件,软件之类的。同时它也创造了生产的前提,比如网购。

我觉得这里不矛盾,主要强调的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而不是物质和社会的对立。至于说生产力是“物质”内容,也是因为生产力中含有物的因素,社会生产的技术因素吧

生产力体现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和人在生产时的相互关系。人改造自然就是在和自然作斗争,这就是生产力这一矛盾的两面。但是人既然要生产,就要组织成一定的社会形式来生产,没有人是孤岛上的鲁滨逊(何况鲁滨逊的体力智力的才能也都是在社会的实践中后天获得的),那么他们也只能在生产中以一定的形式来改造自然。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构成了生产方式这一矛盾。

之所以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就是说在生产方式这一矛盾中,总是生产力决定了人们要采取什么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则体现了社会的一定生产力并反作用于生产力。比如人们在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下就只能采取原始共产主义的公有制,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而没有条件脱离集体一个人跑去生产(这样只会入不敷出饿死),但它在封建社会却是可能的了,因为那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一个人独自生产来谋生是可以满足基本的温饱的。又比如机器大工业决定了人们只能按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方式来组织生产,假如说让封建农民来做这件事的话,那是办不到的,因为封建农民是分散在一块块土地上独自为自己劳动的,如果叫他们在封建义务之外无偿为他人劳动,而且还只能领取工资的话,那他们就不可能接受如此残酷的剥削,就要造反。所以能这样做的只有雇佣工人。
至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这是就人类认识论的范畴而言的,人只有在认识论领域才有物质和精神的矛盾,而在本体论方面则是一致的,因为精神按其本质也不过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属性,而不是什么独立的事物。既然人是物质的人,自然是物质的自然,那么这里面不管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当然都不会涉及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矛盾是存在于以人类这个物种为主体的认识论问题上,也就是人类的社会存在和人类的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上,而这具体来说就是人类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和他们在这种方式中产生的思维之间的关系。人类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在改造的过程中对自然界,对自己(假如以人类为认识主体的话那么就是指整个人类社会,因为社会本质上也只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认识就是被他们的这种改造能力决定的。只有能造出飞机的资本主义社会才有对飞机的认识,对飞行员以及各种跟驾驶飞机有关的这类认识(比如与此相关的文化如以飞行员为题材的电影等等),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这样的认识是不存在的。而人们在这种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认识则又反映了人们当前的生产力水平(红楼梦里出现西洋物品说明当时的清朝人已经知道了西方的存在,这只有在清朝和西方的生产力都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成为现实),并且还对生产方式存在着反作用(如革命理论对革命的反作用)。所以总的来说物质和精神的矛盾只是人类社会内部矛盾中的一部分它,而主要的还是物质之间的矛盾,并且即使是这种物质和精神的矛盾从本质上来讲也是相对的,只有从认识论的角度上来看才有意义。

原来如此。我搞错重点了,以为是“物质”和“社会”对立统一,实际上是“形式”和“内容”的对立统一。

这下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