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vv
1
最近深圳南山区小学考试中,数学考试题因为题目太难延长20min考试时间的事件引起网友广泛讨论,试卷中的题目如“下列成语所描述的事件中,( )发生的概率最小”,其中共有“海底捞针、瓜熟蒂落、旭日东升、水滴穿石”四个选项。有家长认为这是矫枉过正,简直变成考语文了,有的教师也表示数学应该避免过度复杂化。但也有投机心切的家长认为学科交叉考查收未来的重点方向,现在提早适应才能在中学时不输在起跑线上,还有网友则表示题目更加联系实际了,能够让学生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两派观点似乎都是为学生考虑,一个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检验“真实”的学习效果;一个则是为了学生的未来“考虑”,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占得先机。但事实上两者不过都是为了以自己的方法培养能够善于在资产阶级学业中钻营的八股投机家。
中修吹嘘要教育理念革新,题目要跨学科,贴近生活场景,但是因为小学生自小就被投入到八股教育中,生活经验不丰富,对于所谓情景化的题目自然也容易难以理解,而因此便有教师支持题目“简洁、直接一些”,让“数学的题面就是数学”,但这种意思也不过是要学生在脱离现实的八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并不能改变学生脱离劳动脱离现实的境况。
而所谓试题不能重复用,避免有学生刷题取胜,因而不断更新题库导致偏难怪题越来越多的情况更是反映出了中修教育制度的山穷水尽,在中修目前教育与劳动脱钩的情况下,所谓的教研员们也只能脱离实际地去造出一道道偏难怪题,而不是去引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来实践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毛主席说 “现在的考试办法是对付敌人的办法,而不是对人民的办法。实行突然袭击,出一些偏题、古怪题,使学生难以捉摸,还是考八股文章的办法。我看这种考试要彻底改革。我主张公开出考题,向学生公布,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看书去做。” “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都没有真才实学···不要把分数看重了”,如今偏难怪题横行,唯分数论控制教育的状况要彻底改革也不可能寄希望于口头大喊了许多年素质教育实际上一直执行一套以分数选拔学生的中修政府,而是应该进行再一次社会主义革命,走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道路,才能真正培养能够解决现实问题,能够为人民群众做贡献的知识分子。
鞍文燎
2
这套题目看来真是让人直白的感受到中修政府对学生的摧残。学生从小在学校里学习这些跟现实毫无关系的、绕来绕去的八股题目,能学到什么东西?能学到劳动技能、能学到科学技术、能学到真正的共产主义的道德吗。也难怪从中修学校中出来的学生,其寄生思想与脱离社会实际的情况极为严重,甚至说是越高学历的所谓“学神”越是邋遢和寄生。
1 个赞
中修教育局早在在2022年就推出了新版的课程标准,要求改革教育制度。并最终在2024年全面进行了教材的改革,启用了新版的人教版、外研版等各科教材。中修政府是怎么样看待教育问题的从此就可见一斑。
现在纳粹中国的教育界,最流行就是什么“大单元概念”、“跨学科教学”、“
培养人文素养”这些极其抽象的资本主义破烂货,不仅要学八股,还要专门以揣摩出题人心理,解读文本、语篇(针对文科科目)的内在含义,完全是培养奴才的手段,就是要让被剥削阶级的子女从小就学会溜须拍马的本事,在学校里当教师的奴才,长大了继续当老板的奴才。
就拿英语这一门学科来说,如果说老教材是机械的、僵死的的八股文章,那么新教材还在这样的八股文章上额外添上了更多的民族主义恶臭气息。中修非常喜欢说,学英语是为了“讲好中国故事”——可实际上他们所谓的“中国故事”是哪个阶级的呢?无一例外全是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的。动不动就要让学生去学习怎么样用英语表达中国取得了什么什么样的成就,中国古代的“文化”有多么多么的灿烂,培养所谓的“民族自豪感”。
他们现在还鼓吹什么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说英语要注重核心素养的提炼,培养孩子“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等,说什么“语言知识为语篇的构成和意义的表达提供语言要素;文化知识为学生奠定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提供内容资源;语言技能为学生获取信息、建构知识、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提供途径;学习策略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提供具体方式方法。”
可实际上呢,却净是在鼓吹什么“要和家人相亲相爱(也就是孝!)”、“要知足常乐(也就是甘当奴才!)”、“要过好健康多彩、有意义的生活(也就是要在奴才生活中寻出美来!)”,归根结底还是在玩弄几千年前孔丘的那一套奴才哲学,要把群众的子女都变成奴才,把资产阶级的子女都变成主子。他们说什么“新课标改革”,实际上就是改回到2000年前去了(这里并不说他们以前不是这样的,相反他们以前也是这样,只不过所谓新课标改革和教材更换更明显的表露出了他们的本质),去坟墓里找孔老二这具政治僵尸了!
2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