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
新修古镇占田多,津问无人是为何?
凯氏良方实鸩饮,劳民伤款害中国。
官僚吸血何时止,群众失财咸苦活。
空剩空城人渐少,独留独裁力更拙。
欲灭吃人资世界,推翻修党勿蹉跎。
1.新修古镇为什么无人问津?
自1976年中国复辟资本主义以后,整个社会上就掀起了一股国学热、返古热。在资产阶级学者和一些富裕小资产阶级看来,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时期仿佛剥夺了他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权利,毁坏了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他们守着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却只能望洋兴叹。因此修正主义上台后,这些“传统文人”终于充分地获得了“开发民族文化”、“保护优秀传统”的权力,并通过这种权力,将“优秀传统文化”纷纷变现为了钞票。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一座座旧的古城被“发现”了,一座座新的“古城”被建立起来了,GDP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终于来到了——君不见,就连像嘉兴乌镇那般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方,也趁着这股修古城的热风,一跃成为了“(旅游业)成功运营的励志典范”。
在修正主义者看来,服务业无疑占据了“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地位”[1],而旅游业,又无疑是服务业的“龙头”、“执牛耳者”。因此,发展旅游业经济,就成了世不二出的敛财秘方。在一段时间里,中修的如意算盘确实打得声响震天,乌镇、周庄…无数实际建筑历史不到半个世纪的“古镇”纷纷赚了个盆满钵满,每年都能吸引千万小资产阶级前往“消费”,攫取到十几亿营业收入。就连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也如同冉冉升起的新星一样,吸引了大量资本注入。
然而事物是注定要走向反面的。中修集团“古镇旅游”产业覆灭的因素,早在其诞生之初就已埋下。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一座座人造的古城已经沦为鬼城,就连中国最富盛名的旅游公司(之一)——张家界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走到了濒临破产的地步,其余地区、集团,更是不一而足。据统计,张旅集团四年亏损达七亿,2024年上半年即亏损了6116万元;湖南常德的桃花源古镇占地超过1600亩,现在几乎沦为空城;济南的宋风古城用地652亩,现已成为了烂尾工程;安徽宣城市的水东古镇,如今已经暂停营业…为什么无数古城纷纷倒闭关停,再也维持不下去了?资产阶级媒体说是因为“旅游资源过度供给,可全国游客不够用了”,又说“很多古城镇从设计起就缺乏规划和定位…‘撞脸’严重”。可情况真是如此简单吗?
2.凯恩斯主义带不来繁荣,群众在危机下生存困难。
实际上,(仿制)古镇的兴起绝非是什么“文化的复兴”,也不是什么旅游业发展的成果。“古镇经济”衰落更不是什么“撞脸严重”的结果,而是中修集团不断使用凯恩斯主义荼毒中国造成的必然恶果。凯恩斯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走向衰落、乃至灭亡时出现的一个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流派,其提出了一套“完备”的理论,论证了资本主义克服危机的“可能”,因此其甫一问世便受到了各国资产阶级的不绝赞叹。[2]
在修正主义分子篡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领导权后,他们全身心地拥抱了资本主义世界,自然也就染上了资本主义的一切毒疮烂瘤。正由于凯恩斯分子极力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并为之制造出“理论依据”,因而凯恩斯主义时常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3]在2008年资本主义中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的冲击,之后危机的梦魇便时常在中国大地上徘徊。为了“解决”危机,中修政府大肆加剧政府投资,大搞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的政策,以劳动人民的膏血为代价为资本主义制度续命了一次又一次。各种新旧古镇的开发、仿制古镇的建造,实际上就是这种扩大投资政策的表现。[4]
然而凯恩斯主义不断扩大投资的结果,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般地迎来自己的灭亡。就修建古镇这种公共投资而言,中修政府首先不可能在长期萧条中反复地投资下去。财政的赤字支出,终究需要有人偿还,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偿还人只能是劳动人民,而非作为统治阶级的官僚垄断资本集团。而当资产阶级以通货膨胀、巧立名目和巧取豪夺的手段剥削来足额的财产后,劳动人民陷于更加贫困的境地,消费能力又会进一步的缩小,也就更不可能通过所谓“旅游经济”让修建这类古镇的资产阶级集团获得哪怕是赚回成本的利润。例如张旅集团修建的大庸古城便投资了近24亿元人民币,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估计其营业之后每年净利润能有1.84亿元,大概要运营十多年才能回本。但从2021年试运营起,其三年半以来已经亏了5.47亿元,单是2023年折旧成本就高达五千多万人民币。
其次,中修政府盲目扩大生产的行为,在实际上脱离了消费发展生产,其内部就包含了惊人的矛盾,用增加投资的办法来防止危机,其结果只能是加深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最根本的矛盾。从新闻中便可得知,中国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城镇已经有2800多座,相当于每个县都标配一个“古镇” 。到2016年,住建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后,所谓“特色”古镇的数量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但是,一个国家不可能继续不断地投资生产而不考虑最后的产品(在这里则是古镇和与之相关的消费)流向何方。在这里,资产阶级媒体宣称“就是旅游资源过度供给,可全国游客不够用了,这样一来,注定有的古城镇会落得无人问津的结局”,这一论点虽然在实际上依旧是十分庸俗的消费不足论,完全忽视了帝国主义下人民群众日渐绝对贫困化的事实,但某种程度上也供认了生产不能脱离消费的道理,片面地包含了一点合理因素。但另一方面,该新闻又宣称什么“大量古城镇在建设和运营上都出现同质化的问题”,并最终“劝退了游客”,则是完全不值一驳的庸俗论调了。
另外,前文已经提到,资产阶级的新闻媒体总是试图用消费不足的现象来解释资本主义下经济危机的根源,这是根本行不通的。该新闻汇总说到,新建的古镇之所以消费不足,是因为“千篇一律的古城镇很难在这么卷的文旅竞争环境里存活下来”。而想要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就只能“返璞归真”,“用当地淳朴的特色来抚慰都市社畜的心灵”。实际上,这是将“社畜”——即劳动人民抽象成了一个空洞的符号,而忽视了其背后的阶级属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消费不足是一个事实,但不能用来解释危机。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不过是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的一种主要表现罢了。劳动人民的消费不足,绝对不是因为追求什么“淳朴”、“特色”,而是因为在帝国主义制度之下,劳动人民早已陷入了绝对贫困化的泥潭,收入被限制在了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最低水平,他们的消费不是相对的减少,而是绝对的减少了。另外,在频繁的危机的打击下,就连稍微富裕一些的小资产阶级也再不能负担起高昂的旅游消费。因此,即使和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等“大方向政策”挂上了钩,各类古镇也还是频频遇冷,再不能同中修所幻想的那样“盘活冷门地块,拉动周边地价房价,提高 GDP,增加就业”了。
3.挽救中国的文化成果,推翻吃人的资本主义。
虽然上文已经提到,各类古城的千篇一律与其本身的破产灭亡没有必然关系,但是这里还是要说明一下为什么相似雷同的古城会一座座的被建立起来:这是因为中修集团本身就是最大的中华文明的破坏者,最大的中华文明的贩卖者,最大的中华文明的洋奴叛徒。
中修集团不停地污蔑文革时期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破坏”了优秀传统文化,毁灭了古代文物。但自从资本主义复辟以来,中修集团为了满足一己私利,大肆走私出口饱含着劳动人民血汗的各类文物,甚至一度掀起了贩卖文物的狂潮。而对于留下的古物遗址,中修集团也没有进行有效的保护,放任其中很有一部分遭到了严重破坏。
而至于建立各式各类古城,也并非因为中修集团真的“爱护”起了民族文化——实际上这些历史不足半个世纪的“古镇”也没有任何文化——而不过是为了消化过剩产品,服务于推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到来。为了达到出售高价商品,攫取超额价值的目的,他们“甚至有的古镇是把原住民迁走,拆掉真正的老房子,然后盖上全新的房子,让工作人员扮古人、当“土著”,仿佛在上演‘楚门的世界’。”实际上中修集团才是真正的中国文明的破坏者、毁灭者!
现在,整个中国社会持续萧条,各色古镇无人问津的事实,早已雄辩地证明了凯恩斯主义的“灵丹妙药”已经不灵了。它只能不断地在自己的手臂上扎出密密麻麻的针孔,用更大的剂量维系着自己表面上的容光焕发。可是越来越多的注射,终于不免彻底毁坏自己的肌体,中毒而死。对于整个资木主义社会而言,凯恩斯主义在一开始就为它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5]
古镇经济的行将灭亡,恰好就是房地产经济行将灭亡的一个缩影,也恰好就是整个中修集团行将灭亡的缩影。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兴盛,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资本主义什么时候灭亡,社会主义什么时候建立,却完全取决于阶级斗争的激烈程度与最终达成的结果。现在,处在帝国主义行将灭亡,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喷薄而出的时代,知识分子的任务就是要加速这一历史进程,彻底推翻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为全人类的解放早日到来而奋斗终身!
参考书籍:
彪如,《什么是凯恩斯主义》
参考新闻:
参考资料&注释:
[1]中国政府网,《服务业地位作用更加彰显 发展质效持续提升——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2]凯恩斯主义认为,危机和失业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投资的不足,投资的不足是由于利润率太低,而想要解决危机,只能由政府加大投资,实行“赤字政策”。凯恩斯还发明了一套“消费定律”,他认为收入愈大则储蓄愈多,于是社会愈富收入与消费间的差额也愈大,他不承认危机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所引起的,却将之归罪于消费不足。
[3]彪如,《什么是凯恩斯主义》
[4]中修政府扩大投资政策在房地产行业的野蛮扩张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5]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凯恩斯主义在中国——兴起、“繁荣”与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