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ly published at: 简述帝国主义中国对非洲的经济、军事和文化侵略 – 曙光
简述帝国主义中国对非洲的经济、军事和文化侵略
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编辑部
Editorial Board of League of Struggle for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Proletariat
前言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中国对外殖民侵略的情况?
美帝中修争霸世界,纷纷将黑手伸向非洲
我们的时代是帝国主义的时代。在今天,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发展到了空前的程度,并且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一大特征。这就是说,帝国主义在经济上愈来愈依赖于殖民地,它们通过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和利息,成为寄生的食利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各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角逐。随着中国于二十一世纪初完成向帝国主义国家的转变,帝国主义曾一度缓和的诸多矛盾再度尖锐起来,新的世界大战已然处于酝酿之中。
我们的时代同时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因为被压迫民族与世界无产阶级有着共同的敌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所以他们的一切斗争行动都必然会削弱帝国主义的力量、支援帝国主义国家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缓解国内劳动群众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所引起的统治危机,加紧了对殖民地的掠夺与侵略,妄图借此转移革命人民的视线。同时,他们还利用从殖民地攫取的高额利润豢养一小撮工人贵族,作为他们在无产阶级队伍内部散播修正主义的主要社会基础。今天,在维持了庞大的公务员和官僚体系的社会帝国主义国家——中国,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所以,为了弄清帝国主义三大矛盾[1]在我国的特殊表现,为了分析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国际关系,为了对战争和革命的可能做出正确的估计,为了把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结合起来,我们必须了解中国对外殖民侵略的情况。
我们为什么要特别了解对非洲殖民侵略的情况?
在贸易方面,自2009年起,中国便在国际对非贸易中占据首位。截至目前,中国已连续15年作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在资本输出方面,2013年至2018年中国“对外援助”(现代帝国主义输出借贷资本的一种形式)金额为2702亿元人民币,其中对非洲国家“援助”占比最大,达44.65%[3]。截至2020年末,中国对非投资企业数量达3549家,占中国全部境外企业的7.9%[4]。目前,非洲已经超过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成为中国资本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从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对非洲的侵略是帝国主义中国全部殖民扩张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有清楚地了解前者,才有可能对后者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
一、经济侵略
帝国主义进行殖民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攫取经济利益。为此,帝国主义国家往往首先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方式对殖民地进行经济侵略。
中国对非洲进行了掠夺性的贸易。为了降低工人工资和整个生产成本,中国垄断资产阶级从非洲掠夺了大量廉价的粮食、原材料和能源。他们凭借着对市场的控制,不断以垄断低价收购非洲产品。中国是非洲第二大农产品出口目的国。2017年,非洲向中国出口农产品和原材料261.5亿美元,二者在非洲对华出口总额中占78.1%[5]。从2018年到2022年的五年间,中国从非洲进口农产品平均增速达11.4%[6]。中国同时也是非洲原油初级产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国。2017年,非洲对中国出口石油等矿物燃料价值362.8亿美元。2019年,非洲出口到中国的原油初级产品[7]占其全部原油初级产品出口的18.2%[8]。除此之外,中国垄断资产阶级还强制殖民地发展单一作物经济,而这导致了当地经济极度缺乏工业的畸形发展。一些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的国家不能够实现粮食自给,而必须依靠外国进口。目前,在非洲的54个国家中,有42个国家粮食无法自给,19个国家粮食自给率在59%以下[9]。为了进一步促进廉价粮食、原材料和能源的流入,中国政府又实行了关税政策,对33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对华输出产品税目的97%实行“零关税”。[10]
随着对无产阶级剥削的家中,中国国内劳动群众有消费能力的需求急剧下降,商品实现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开辟新的商品销售市场和维持国内商品价格,中国资产阶级将大量商品(特别是工业品)输出到了非洲殖民地。由于这些国家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这一点在工业部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及中国资本对商品生产和销售的垄断,中国资本家可以将商品以远高于生产价格或价值的高价出售,通过不平等交换攫取超额利润。中国是非洲工业制成品的主要进口国。2017年,非洲从中国进口制造业产品价值765.7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非出口总额的94.1%[11]。2021年,非洲从中国进口的制造品占其全部制造品进口的28.8%[12]。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还向非洲输出了大量医疗用品。从2020年至2021年11月,中国共向非洲输出“抗疫物资”120批和疫苗逾17亿剂[13]。
从2000年开始,中非贸易额便飞速上升——2000年突破100亿美元,2014年达到2200亿美元[14],2022年超过2800亿美元[15],在短短22年间增长了超过25倍,并且仍然保持着增长的趋势(2021年至2022年中非贸易部分数据如下表)。对华贸易占非洲外贸总额的比重也连年上升,在2020年超过了21%[16]。
单位: 亿美元 |
中非贸易总额 | 对非出口额 | 从非进口额 | 中国贸易顺差 |
2021年[17] |
2542 (同比增长35%) |
1483
(同比增长44%) |
1059 (同比增长30%) |
424 |
2022年[18] | 2820 | 1645 | 1175 |
470(2022年各项数据均同比增长约11%) |
中国还对非洲进行了大量的资本输出。在国内市场的缩小和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资本在本国利润率降低的情况下,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中国资产阶级选择将大量过剩资本输出到国外。对于他们而言,殖民地一方面经济落后,具有地价贱、工资低、原料便宜等特点;另一方面又受到本国控制,易于排除竞争者,因而是绝佳的投资场所。2003年,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流量为0.7亿美元。而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便已增加为53.9亿美元[19],在短短15年间翻了约71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非洲外资的第四大来源国[20]。截至2022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已超过400亿美元[21]。
帝国主义在非洲建立的“工业园区”与劳动者居住的贫民窟
建立工业园区[22]是中国输出生产资本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企业在园区内享受着极为优越的生产和流通条件。首先,土地、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的价格都十分低廉。以贝宁格鲁吉贝产业园为例,每平方米土地的价格不到1美元,电力的价格仅为园区外的一半[23],而该国法定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只会更低)也只有每月52000西非法郎[24](相当于不到600元人民币)。各种园区内又设有负责为企业购买原材料和出售产品的专门商业机构,加之铁路、公路、港口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极大地缩短了资本流通时间、加速了资本周转。并且,中国资本家还通过代理人为自己攫取种种特权——殖民地买办当局不仅在园区内设立了所谓“一站式窗口”,以省去主子为办理各种手续所花费的时间和气力;还免除了中国企业的各种税目,如进出口关税、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等等;更有甚者直接向中国企业免费赠送原材料。就这样,中国资本一方面通过上述的有利条件和特权,另一方面凭借着远高于当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严重排挤了非洲的民族资本,巩固了自身在生产上的垄断地位。
中国输出生产资本的又一重要手段是投资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桥梁、港口、水利、电缆等)。截至2020年底,在中国对非洲的全部投资中,建筑业存量最多,达到了151.5亿美元,占比34.9%[25]。并且,中国目前已经成为非洲基础设施的最大承建国。2020年,非洲工程承包市场上由中国企业实施的项目占31.4%,中国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达61.9%[26]。2021年,中国交建、中国电建、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四家央企、国企入围在非工程承包企业前五强[27]。之所以中国垄断资产阶级热衷于对非洲进行基础设施投资,是因为这样不仅能够修建有利于掠夺当地产品的路桥,还能够订立以高额利润为条件和附带各种特权(如铁路或公路沿线的控制权、矿产的勘探和开采权等)的不平等合约。
中国资产阶级还十分善于使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手段,以政府的身份和“援助”的名义向非洲输出借贷资本。他们利用债务关系强迫殖民地用贷款购买中国的高价工业品,并以本国的廉价农矿产品偿付本息,甚至出让国家主权(如允许中国租借土地、驻军或设立军事基地等)。从2000年到2022年,中国向非洲贷款总额超过1700亿美元[28]。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借贷资本输出和上述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结合得尤为紧密,中国已经成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债权国。从2008年到2020年,在对非基础设施贷款排名前十的金融机构中,两家中国企业合计贷款338亿美元,占比超过45%[29]。中国政府通过发放这种只能用来向中国企业支付工程款项的贷款,为中国建筑业资本在非洲打开了“门路”。
就这样,中国通过在非洲建立对本国有利的贸易联系和进行大量的资本输出,控制了其殖民地的整个经济生活。在此基础上,它实现了对殖民地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统治。
二、军事侵略
为了保障自身在殖民地的政治经济利益、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势力范围,中国还进一步对非洲进行了军事侵略。
2017年,中国在吉布提首都建立了驻军规模约2000人的“保障基地”。这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一个(目前也还是公开的唯一一个)军事基地。该基地被用于扼守连接红海和亚丁湾的重要石油航道曼德海峡,支持中国派出的“维和”部队和海军,从军事上保障中国在吉布提[30]和整个东非地区[31]的殖民利益。
配备装甲车的“保障基地”
目前,中国在非洲的军事基地,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来说,都还远不及美国和法国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所以,中国十分注意把自己的武装触角伸向各地。从2021年起便有消息称,中国将在地处非洲西海岸的赤道几内亚建立永久性的军事基地,作为插在欧美帝国主义控制的大西洋的前哨站,以保障其在西非地区的殖民利益。并且,中国还借助其盟友俄帝国主义在非洲的军事力量以弥补自身的不足。自2021年以来,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尔三国军队先后在俄罗斯雇佣军组织“瓦格纳”(或“非洲军团”)的支持下发动政变。目前,三国在组成“萨赫勒国家联盟”后已退出为法帝国主义所操纵的“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中国不仅积极在非洲建立军事基地,还大力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出钱、出枪、出人。截至2021年11月,中国向非洲17个联合国“维和任务区”派出的“维和人员”累计达三万余人次[32]。
联合国“维和部队”建立于1956年。战后,特别是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以来[33],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在进行公开的武装侵略的同时,还充分利用了“维和行动”这一新形式,假和平之名、行侵略之实,打着联合国的旗号纠集一切反动势力共同镇压民族解放运动[34]。以规模最大的“维和行动”之一——1960年“联合国刚果行动”为例,美帝国主义正是为了镇压刚果民族独立运动,并与英、法、比等老牌帝国主义争霸,才以联合国的名义派遣“维和部队”近二万人悍然入侵刚果,推翻了当地的民选政府,建立起自己的傀儡政权。
中国既是“维和部队”的大金主,又是“维和行动”的急先锋。中国在2016年便成为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2019年,在联合国“维和”预算经费中,中国的分摊比例由约10.24%上升至约15.22%[35]。2020年至2021年为联合国“维和行动”摊款最多的八个国家依次为:美国(27.89%)、中国(15.21%)、日本(8.56%)、德国(6.09%)、英国(5.79%)、法国(5.61%)、意大利(3.30%)、俄罗斯(3.04%)[36]。2021年,中国外交部向联合国缴纳“维和行动”摊款超过52亿元,约占该部门年度实际支出的49.2%[37]。
中国不仅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自2009年起),同时还是联合国中拥有“维和待命部队”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国家。从1992年至今,中国共派出“维和人员”超过五万人次,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近三十项联合国“维和行动”。近年来,随着对非洲经济渗透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更是加紧进行武装侵略。2016年,中国成立全球首支常备“维和警队”。2017年,中国又完成了一支“维和待命部队”在联合国的注册,其规模大至8000人。2013年12月,中国向马里派遣一支170人的警卫分队,该分队被称为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团”[38]的“战区王牌”。2015年,中国军队向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派遣一支700人规模的步兵营,并在五年内又向南苏丹增派五批步兵营。2015年至2020年,中国为六十多个国家训练“维和人员”一千五百余人、“维和警务人员”一千余人[39]。
三、文化侵略
毛主席说:“帝国主义列强在所有上述这些办法(经济、政治、军事等方法——引者注)之外,对于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的一个方面,也不放松,这就是它们的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办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就是这个侵略政策的实施。其目的,在于造就服从它们的知识干部和愚弄广大的中国人民。”[40]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美国是诸列强中对华实行文化侵略的急先锋,它在华设置各级学校和吸引留学生最多。对于他们的目的,美帝国主义分子曾自我供认道:“知识青年是国家真正的掌权者”[41],“那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的年青中国人,那一个国家就将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的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可能的收获。如果美国在三十年前已经做到把中国学生的潮流引向这一个国家来,并能使这个潮流继续扩大,那么,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而控制中国的发展”[42]。
今天,中帝国主义对非洲实行文化侵略的目的与上述老牌帝国主义别无二致,都在于培养一批买办知识分子,并将他们安插到经济、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通过“以非治非”的方式来为其殖民利益服务。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中国主要采取的手段是建立以“语言文化交流”为名目的孔子学院。
非洲的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05年在肯尼亚成立。截至2019年,中国在非洲创办了共61所孔子学院(大学教育)和48个孔子课堂(中小学教育)[43],每所孔子学院又下设若干教学点[44]。此外,还有非官方的其他“中文教育”或“文化交流”机构。
中国对非洲的文化侵略活动原本由政府公开出面进行——孔子学院的负责单位“国家汉办”(后改称“孔子学院总部”)直接下属于教育部。后来,欧美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与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争霸,抵制当今特别为中国殖民扩张利益服务的儒教,从2019年左右开始陆续关停本国内的孔子学院,掀起了一股反对孔子学院的风潮。为了掩盖孔子学院的官方性质,使其在“公益慈善”和“教育文化交流”的幌子下更具有欺骗性,以及为了便于吸引基金、增设更多分部,教育部于2020年将孔子学院转交由“民间组织”“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运行。
厚颜无耻、粉饰太平的“非洲汉学家”帝国主义中国在非洲实行的奴化教育,按照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宣传崇华亲华思想——在孔子学院里,学生除接受一般的中文教育外,还被迫接受亲华奴化教育、被灌输中国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文化,如吃中餐、穿汉服、听中文歌曲、看中国电影、过中国节日、学中国才艺等。如此一来,腐朽至极的资本主义中国便摇身一变,成了所谓“物质精神文明的先进国度”;享乐主义的糜烂风气也在殖民地知识分子中间弥漫起来,加强了他们对中国儒教文化的认同感。并且,中国还以“互利共赢”和“无偿援助”等说辞粉饰侵略政策,将自己区别于老殖民主义者、打扮成非洲人民的“老朋友”和“亲兄弟”,以骗取他们的亲近和信任。
(2)消灭民族意识——帝国主义中国通过传播社会达尔文主义,培养出了一批鄙视自己的民族和同胞的“高等黑人”和“精神华人”。他们在世界观上已经完全接受了这一套为帝国主义殖民、侵略和扩张利益服务的观点:黑人野蛮落后、生性懒惰、道德败坏、过度生育……总之,是“不能自己进步的民族”。他们以自己身为本民族的一员为耻。
身穿汉服的孔子学院学员
(3)宣扬资产阶级个人利己主义——孔子学院将“学而优则仕”的儒教观念传授给学生,鼓吹学习的目的是实现个人成功。在这一方面,帝国主义中国除了进行精神灌输外,还进一步采取了物质收买的手段。据贝宁国家电视台报道,其阿波美卡拉维大学孔子学院“尚未毕业的学生在中国企业实习期间的实习补贴每月最高可达150000西法(约1730元人民币——引者注),毕业生的月薪起薪则从250000西法到500000西法不等(约2880元人民币至约5770元人民币,若按法定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则为当地普通劳动者工资收入的6.25到12.5倍!——引者注)。”[45]至于能够获得中国政府或孔子学院奖学金到中国留学的学生,他们自然也能享受更高的薪资待遇,还可能进一步到官方或半官方机构任职。帝国主义中国的双重手段,使殖民地知识分子不关心政治和社会现实、忘记祖国广大受苦受难的劳动群众,成为一心为个人地位、名望和金钱盘算,不惜出卖民族利益、卖身于侵略者的极端利己主义者。
除“中文教育”和“文化交流”外,中国在非洲还实行了所谓“职业教育”。在几内亚的科纳克里大学,不仅有孔子学院,还有“中几合办”的铁路学院和水利工程学院。这是与中国垄断资本用于掠夺当地铝土矿和铁矿的铁路[46],以及中国承建的一系列水利工程[47]相适应的。在世界第九大和非洲最大棉花产国——贝宁,中国还“援建”了所谓“农业技术示范中心”[48]。该中心据说是用于“向当地棉农免费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和进行农机具使用培训”。但是,在经济贫困和农业落后的非洲,根本不可能个体农民能够使用农机具。实际上,该中心只是在为由中国资本控制的纺织企业培训雇佣奴隶。
正是通过中文加“职业技能”的教育手段,帝国主义中国培养出了一批既崇中亲中,又具有一定文化、掌握一定生产技术的买办知识分子,为其“以非治非”的阴毒政策创造了社会基础,以便更加隐蔽和牢固地控制非洲国家的经济命脉。
“为了侵略的必要,帝国主义给中国造成了数百万区别于旧式文人或士大夫的新式的大小知识分子。对于这些人,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国的反动政府只能控制其中的一部分人,到了后来,只能控制其中的极少数人,例如胡适、傅斯年、钱穆之类,其他都不能控制了,他们走到了它的反面。学生、教员、教授、技师、工程师、医生、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公务人员,都造反了,或者不愿意再跟国民党走了。”[49]
今天在非洲所流行的帝国主义文化,是非洲受到帝国主义经济和政治统治的反映。随着帝国主义时代宗主国与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未来非洲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再次高涨是完全可以预见的。非洲人民不仅一定会在意识形态领域上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化文化的影响,在斗争中创造出新的、属于本民族劳动群众的革命文化,也一定会在经济和政治上取得完全的独立,而他们的斗争又将给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以强有力的支援。在不远的将来,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巨大合力必将“把帝国主义强盗彻底埋葬”[50],一个“光明灿烂的新世界就要来临”[51]!
中修社会帝国主义必然灭亡, 全世界人民一定胜利!
- 帝国主义三大矛盾即帝国主义国家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
- 新华社:《中国连续15年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8/content_6971156.htm。 ↑
- 其余数据如下:亚洲36.82%,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7.27%,国际组织及其他4.24%,大洋洲3.71%,欧洲3.31%。 ↑
- 盛九元:《中非经贸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前景分析》,《亚太经济》第5期,2022年。 ↑
- 同②。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需求带动非洲贸易助力经济复苏》,http://chinawto.mofcom.gov.cn/article/e/r/202202/20220203278447.shtml。 ↑
- 初级产品即未经加工或只经初加工的产品。 ↑
- 同②。 ↑
- 中国经济网:《非洲摆脱资源出口依赖正当时》,http://views.ce.cn/view/ent/202207/25/t20220725_37900276.shtml。 ↑
-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给予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9/content_6974165.htm。 ↑
- 同②。 ↑
- 中国经济网:《中非发展迎历史性机遇,中国制造产品在非市场份额上升》,https://www.163.com/dy/article/IELT3TO70530I1ON.html。 ↑
- 新华社:《国际观察: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1-11/29/c_1128111561.htm。 ↑
- 张忠祥:《中非合作论坛20年:回顾与展望》,《西亚非洲》第6期,2020年。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2年中非经贸合作数据统计》,https://africanunion.mofcom.gov.cn/zgfmhz/zfjmtj/art/2023/art_fb91f0f461894b8ba1964e99fe43a493.html。 ↑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安哥拉共和国大使馆:《龚韬大使在安〈经济价值报〉发表署名文章〈疫情之下,中非合作依然动力十足〉》,https://ao.china-embassy.gov.cn/zagx/202109/t20210915_9938547.htm。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西亚非洲司:《2021年中非经贸合作数据统计》,https://xyf.mofcom.gov.cn/tjsj/zhsj/art/2022/art_74f374495a2342aa9302c8b76bf39373.html。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研究院:《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报告(2023)》。 ↑
- 董惠梅:《AFCFTA背景下中国对非投资促进非洲大陆包容性发展》,《社科院专刊》第574期,2021年。 ↑
- 于泽:《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直接投资国:投资非洲就是投资未来》,https://finance.sina.com.cn/zl/international/2021-04-14/zl-ikmyaawa9654201.shtml。 ↑
- 国际商报:《中非经贸合作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发展》,https://com.gd.gov.cn/zcqggfwpt/zcqzx/content/post_4498625.html。 ↑
- 在殖民地建立工业园区(或经贸合作区、经济特区、科技园区等),中国官方称之为“产能合作机制”。在该机制下,各种园区名义上为中非合办,但实际上完全为中国资本所控制。截至2021年11月,中国已经在15个非洲国家建立了“产能合作机制”。 ↑
- 这是由于园区内建有配套的发电设施,至于其他地区则经常断电,电价也极为昂贵,劳动人民根本难以承担。 ↑
- Afro Impact Newsroom. Review of salaries in Benin: The minimum wage will rise to 52,000 francs form January 2023. https://www.afro-impact.com/en/review-of-salaries-in-benin-the-minimum-wage-will-rise-to-52000-francs-from-january-2023/。 ↑
- 其余数据如下:采矿业89.4亿美元,占20.6%;制造业61.3亿美元,占14.1%;金融业41.4亿美元,占9.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3.5亿美元,占5.4%。
搜狐新闻:《中非经贸发展综述和发展前景展望分析:2020年中非贸易总额为1869.7亿美元》,https://www.sohu.com/a/522880623_120961824。 ↑
- 中国电建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2023-2024年国际工程市场发展回顾和展望》,https://news.goalfore.cn/topstories/detail/59549.html。 ↑
- 世展网:《2021年非洲工程建设市场 中国承包商包揽前四位》,https://www.shifair.com/informationDetails/9412.html。 ↑
- 走出去情报:《前20年与后10年,中非合作的转变》,https://www.sohu.com/a/811273597_100113069。 ↑
- 胡洁、武小欣:《新形势下中非基础设施合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全球化》第5期,2021年。 ↑
- 中国是吉布提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截至2017年,中国对吉投资总额已达144亿美元,中国企业在吉承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金额则达数十亿美元。
全景网:《独家专访吉布提财政部长:中国给我们的帮助是西方未曾企及的》,https://sohu.com/a/154540158_115124。 ↑
- 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例,东非地区2022年所有在建项目中,中国企业承办了41.9%,其占比远高于本土企业 (25.9%) 以及美日韩土耳其等国企业(4.7%);同时,中国和非洲金融机构各占融资项目的23.3%,国际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分别占比18.6%和14%。 ↑
- 中国政府网:《〈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https://www.gov.cn/zhengce/2021-11/26/content_5653540.htm。 ↑
- 联合国至今共发动过超过70次“维和行动”,其中有约60次在1988年后发动。
联合国:《维持和平的历史》,https://peacekeeping.un.org/zh/our-history。 ↑
- 联合国“维和部队”在人员组成上以殖民地半殖民地傀儡政府所派出的军队为主体。截至2023年2月28日,派遣军事人员和警察数量最多的十个国家依次为:孟加拉国(7269人),尼泊尔(6264人),印度(6090人),卢旺达(5931人),巴基斯坦(4194人),埃及(2815人),加纳(2756人),印度尼西亚(2704人),塞内加尔(2449人),中国(2227人)。 ↑
- 中国政府网:《中国成为联合国两项预算第二大出资国》,https://www.gov.cn/xinwen/2018-12/24/content_5351537.htm。 ↑
- 联合国:《维持和平的经费筹措》,https://peacekeeping.un.org/zh/how-we-are-funded ↑
- 南方都市报:《去年外交部缴纳联合国维和摊款超52亿元,占部门支出近一半》,https://news.qq.com/rain/a/20220723A06KWH00。 ↑
- 马里是联合国开支最高的“维和”任务区。2012年1月,马里北部图阿雷格民族武装“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发起武装斗争。4月,阿扎瓦德地区宣布独立。次年1月,法国发动“薮猫行动”对马里进行武装干涉。4月,联合国应法国和马里当局要求派出“联马团”。 ↑
- 中国政府网:《〈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白皮书》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9/18/content_5544398.htm。 ↑
- 毛主席:《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 ↑
- 约翰·穆德:《征服世界的战略要点:与基督教进步有关的大学和学院,1897》。 ↑
- 埃德蒙·詹姆士,转引自胡绳:《美国“教育”中国学生的“友谊”》,1949年9月《人民日报》。 ↑
- 徐墨:《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十年回顾与展望》,《世界教育信息》第9期,2023年。 ↑
- 马达加斯加共有约40个教学点遍布全国所有省份。在其中接受教育的,不仅有学生、市民和大学教师,甚至还有军人和政府官员。可见,中国力图向非洲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阶级或阶层(尤其是统治阶级)都施加意识形态上的影响,以便从中寻找和培养其殖民统治的代理人。 ↑
- 重庆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贝宁国家电视台报道贝宁阿波美卡拉维大学孔子学院》,https://news.cqjtu.edu.cn/info/1026/49884.htm。 ↑
- 几内亚是世界最大铝土矿出口国和中国最大的铝土矿供应国,其西芒杜铁矿是全球储量最大、品质最高的未开发铁矿。 ↑
- 这一系列工程以号称“几内亚三峡”的中国“一带一路”重点工程苏阿皮蒂水电站为代表。 ↑
- 截至2024年9月,中国已非洲建成24所这样的“示范中心”。
俞懿春:《中非农业合作,共绘非洲减贫发展蓝图(新时代中非合作)》,2024年8月26日《人民日报》。 ↑
- 毛主席:《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 ↑
- 歌曲《把列宁主义大旗高高举起》。 ↑
- 歌曲《全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