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民政部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比前一年下降20.5%,创下自1978年有记录以来最大跌幅。同时,人口生育率也持续呈下滑趋势。面对生育率不断下跌、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的情况,中修政府在出台全面放开三孩、发放生育补贴等鼓励生育政策未收获明显效果后,又流露出将下调法定结婚年龄的动向。《21世纪经济报道》2月24日报道,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松蹊在下月召开的全国两会(全国人大和政协年会)将提交两份提案,其中一份以《关于放宽人口生育约束、构建婚育激励体系的建议》为题。陈松蹊团队提出不少建议,其中之一是降低法定结婚年龄,提高生育人口基数。中国男女的法定结婚年龄分别为22岁和20岁。陈松蹊指出,中国法定婚龄为世界最高,国际上普遍的法定婚龄不超过18岁,因此建议将法定婚龄调至18岁,以提高生育人口基数,释放生育潜能。他还建议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更名为“人口与生育法”,全面放开生育。他们面临着可供压榨的“人力资源”日渐枯竭,不能再用充足的“人类材料”将经济烧个蒸蒸日上,同时社会抚养费用不断上涨的情况,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恨不能化身女娲,柳枝一挥就甩出一支庞大的产业后备军以继续压低工人工资,延缓平均利润下降的趋势。
然而,滑稽的是,同日,中修官媒《人民日报》发文强调,中国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并说银发群体在互联网等领域朝气蓬勃。中修的官方喉舌一面在文章里扭扭捏捏地承认:“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等趋势性特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两成。一边迈向共同富裕,一边经历‘未富先老’,这是摆在面前的现实。”一面又强行为自己挽回着为数不多的面子和尊严。文章强调,人口并非发展红利的全部;即便劳动力减少,尚有政策、技术、资本等要素补位、兜底,对冲单方面影响,并说人口红利非但没有消失,反倒为人才红利打开了增长空间。
文章称,转眼间,一批老年人刷起了短视频、爱上了网购,甚至自己当网红、做电商,破次元、火出圈。1.7亿中国老年网民为互联网注入新活力,人口红利还具有延续效应。文章还称,“老”,未必是“富”的阻碍。“身边事、大数据都在表明,亿万‘银发族’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完全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社会发展的机遇。”
实际上,正是因为年轻的劳动人民已经被剥削得喘不过气来,他们的绝对贫困化不断加深,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日益缩小,所以消费呈现出一片低迷之势。为了挽救经济的颓势,中修恬不知耻地向老年人灌输精神鸦片,以求掏空他们的养老金。然而,所谓的“银发经济”,其消费主体无非是些退休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中上层及工人贵族,从养老金里抠出来的“银发经济”又能为其裱糊什么门面呢?同时,众所周知,所谓的“人口红利”指的是依靠资本主义社会庞大的产业后备军不断地压低工人工资以节省流动资本,这些已经退休的,几乎快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又算哪门子“人口红利”呢?
中修前脚说着人口红利已经消失,要鼓励生育,后脚又急着挽回尊严说人口红利依然存在,“银发经济”蒸蒸日上,不过是徒增笑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