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读书笔记——第一章第一节

前言:自己之前曾经比较粗略的学过《政治经济学概论》,因此就想要在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学习《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因为各种原因只是读了个开头就中断了读书。现在重新拾起来,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再去进行学习。由于自己政治经济学学的比较粗浅,难免有误,欢迎大家的批评指正。

第一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的理论研究——重商主义
第一节 重商主义的概述
历史背景
1.西欧十五世纪以来封建制度瓦解,也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瓦解,在这一瓦解的过程中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发生分离,生产者转化为自由劳动力,而生产资料被资产阶级占有。这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以后,增加了进行商品交换的需要,因此这一过程又是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因此,资产阶级并不是向他们说的那样是依靠勤俭节约发家致富的,而是对内暴力掠夺小生产者,使小生产者一无所有;对外则是用掠夺、奴役甚至消灭殖民地人民的办法积累资本,尤其是对外掠夺更为重要。
2.商业资本发挥了重大作用,商人就是商品交换的中介人,商业资本的发展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和巩固。
当时西欧的新型商人谋求发家致富,扩大他们的资本;日益没落的封建贵族穷奢极欲、入不敷出、经济困难,也疯狂的追求财富;专制王权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豢养了一大批官僚和军队,也急需用钱。因此他们幻想着到富饶的东方掠夺金银财宝。这就是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的历史背景。
资本首先是大量集中的货币,因此对外贸易结合海盗行径、对殖民地的残酷掠夺,使各国商人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本,推动了手工业工场的发展。“发家致富,不剥削穷人不富”。资本主义来到世间,就是以残酷掠夺的方式面向世人的。
但是,商业资本的发展本身并不是生产的发展,因为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在流通领域(生产-流通-消费)。给流通提供物质材料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我们说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购买劳动力进行剥削的生产方式)的发展。
3.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封建国家的国王和商业资本家结成了联盟,资产阶级为了在政治上固定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产生了政治经济学的学说。这些学说,必然带有历史阶段和政治背景,故名为“政治经济学”。而不是像现在的庸俗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认为是万古不变的,从而千方百计地把政治的、历史的因素从“经济学”中剔除。

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
1.重商主义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流通领域中,而不能渗透到商品交换现象的本质去理解资本主义。
2.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把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的目的全部归结为攫取金银。这反映了当时西欧对追求金银的狂热,当时欧洲的银矿已经开采,但是不能满足商品生产发展以后,对货币数量的需求。此外,他们认为国内商业虽有益处,但是不能增加货币的数量;此外,他们觉得国内贸易又会使一部分人占便宜一部分人吃亏(我们都知道,如果供求关系稳定,那么会按照商品价值进行交换,这又反映出商业资本家的一种狭隘目光。因为商业资本家的活动看起来都是贱买贵卖,像是商品的不等价交换。),国家的财富没有增加。所以,他们主张对外进行贸易,既可以输出商品换回货币,又可以贱买贵卖获得利润
因此,他们主张:国家为了致富和防止贫困,必须要对外发展贸易,对外贸易中必须多卖少买(贸易顺差);本国的商品生产也需要服务于商品输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大力发展有利于此的手工业工厂。
3.在他们看来,金银一开采出来自然变成了财富,实际上并不是如此的。
商品是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人的特殊劳动)和价值(凝结的人的一般劳动,决定价值量的是生产这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统一体。商品的价值只有在进行商品交换时得到的表现,商品只有经过交换才能使得生产者的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
商品交换的价值形态从简单价值形态(物——物),扩大价值形态(一种物品——多种物品),一般价值形态(多种物品——固定的一种物品)从此开始某种商品专门用来固定的表现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人类一般劳动的劳动量,最后金银代替了这种商品,价值形态就转化为了货币形态(多种物品——货币),货币的使用价值就是用来表示商品蕴含的价值量。
所以,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金银才是货币,才可以作为社会财富的一种形式。
4.重商主义的错误产生的原因:
当时虽然商品货币关系发展了,但是自然经济还占有统治地位。由于货币可以购买到任何商品,商业活动十分广泛,因此才会认为商品流通的目的就是获得货币。不过这样不完全是错误的,他们是承认资本主义的使命就是赚钱。
在封建社会晚期的资本主义领域内,不是生产支配流通、而是流通支配生产。重商主义者们观察到G—W—G’的流通过程,从而得出了流通过程是财富的源泉。

补充: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的区别来源《经济学说史》
1.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
主张通过行政禁止货币输出和积累货币财富,力图在国内把货币贮藏起来。采取这项主张的有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使用行政和立法手段紧张输出货币。例如英国爱德华四世在1478年将金银输出定位大罪。因此,早期重商主义者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马克思称之为货币主义。
2.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17世纪
晚期重商主义认为国家允许输出货币,但是国家需要控制购买他国花费的货币量小于出售商品得到的货币量。例如,国家对输出的商品不收取关税,同时通过进口商品税、禁止出售原料等方式保护本国的工业。晚期重商主义为了鼓励扩大出口商品的生产,扶植和保护本国的工场手工业发展,就鼓励扩大人口增加自由劳动力的供给。这种思想称之为贸易差额论,马克思称之为重工主义。
3.早期和晚期的区别表明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阶段性。在早期,商品流通刚刚发展,信用制度还没有发展起来,商品发展导致需要大量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因此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在任何时候货币收入大于支出,力求贮藏的形式积累货币。这也能反映出明显的重商主义的色彩,认为货币就是财富。
而到了晚期,由于工场手工业业已发展,国家对外贸易入不敷出是可以允许的,只要对外贸易的总额中出口大于进口就可以了。这里已经显示出资产阶级把货币当作资本的职能(资本是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被看作是增加货币的手段,货币只有在资本运动中才会增多,因此晚期重商主义不限制这个运动。因此,马克思又称晚期重商主义才是真正的重商主义。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 – 鲁友章等编著 – 1975 – 北京_人民出版社 – 10539403 – 10c8131f29d622ab83f1c6706ca39713 – Anna’s Archive (1) (1).pdf (10.8 MB)

2 个赞

第二节 重商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这一部分两方面的基本观点由上一节的补充材料基本说明了。这里补充一点书中的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者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早期重商主义者
英国:约翰·海尔斯、威廉·斯塔福德。他们关心怎样把货币保持在英国,这反映了商业资本家和专制国家对增加货币的迫切需要。为此,他们反对铸造不足额的货币,他们认为这会导致足额的货币离开国内的流通领域,输送到国外。他们也反对英国输出原材料,再进口手工业品,使外国人赚走英国的货币。
法国:安图安·德·蒙克列钦,观点基本和英国的一致。
晚期重商主义者
英国:托马斯·曼。他创立了贸易差额论,目的是为东印度公司大量输出货币提供理论基础,他认输出货币换取商品也是增加财富的手段,只要总量上购买商品的花费小于购入商品的花费,对外总的保持贸易顺差,就可以使输出的货币更多的输回本国。此外,他还主张鼓励人口的增加;提出重视发展航运业和转移贸易的要求,这样可以增加航运、贸易、现金和关税的收入。
法国: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他是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他认为货币数量决定了国家的财富,决定了国家的军事和政治的实力。同时他认为流通在欧洲的货币总量是一定的,为了致富必须“取得”其他国家的货币。他要求减少外国商品进口,增加本国工业品出口,为了达到出超,鼓励发展本国手工业工场。同时主张保护关税,推行对外殖民扩张。